
- 邮箱:
- kk5859@dingtalk.com
- 电话:
- 096 8382 5555
- 钉钉:
- kk5859
- 手机:
- 096 8382 5555
- 地址:
- 缅甸果敢老街市
“风掠过千重山峦,在古榕的脉络里,刻下时光的经卷。”和平乡,栖于第一特区果敢县东山西南一隅,枕着萨尔温江的涛声。这里,海拔千余米,是风与绿意肆意铺展的画布。目光所及,是芭蕉叶舒展的碧浪,是甘蔗地起伏的青纱,是山路蜿蜒于层叠的苍翠之间,是群山连绵,在天际勾勒出温柔的曲线。微风,是这里永恒的访客,带着草木的清甜,拂过脸庞,也拂过心尖。汉族、德昂族的烟火在此交织。曾闻,德昂族踩一个寨子,总不忘在寨子的边角栽下榕树。如今行经此地,那些山道旁矗立的两三百年古榕,早已独木成林,亭亭如盖。它们静默着,虬劲的根须紧抓大地,繁茂的枝叶摩挲着天空,是这片土地上最沧桑也最坚韧的见证者,无声诉说着果敢大地的风云流转。
借一缕山风,将求知的讯息,送往云深不知处。”我,来自特区东山区一所中心校的初中部,是一名普通的语文教师。我,此行的脚步,是与风同行,与同事相伴,指向和平乡深处的大旧寨、石佛寨与小勐乃村。我们怀揣着2025-2026学年秋季七年级的招生简章,带着信息收集的表格,肩负着一份沉甸甸的期待。我们此行的目的,是叩开山乡的门扉,了解这三所学校六年级毕业生的数量,倾听那些渴望升入初中、继续攀登知识山峦的意愿。我们如同一群传递火种的人,希望山风能助我们将教育的星火,吹进更多年轻的心田。
“教书的重量,是托起整个山野的明天。”走访三所学校,每一处都承载着约百名孩子的梦想。座谈间,某村村长的言语朴素而恳切:待遇微薄,留不住远来的良师,唯有寄望于本乡本土成长起来的教师,能怀揣一份责任与坚守。“教书育人,质量可逐步精进,”他们说,“但最要紧的,是捧出一颗真心,对得住这些孩子。”我深以为然。面对教育的复杂与现实的局限,我亦分享心中所念:孩子们,或许会写错题,但他们本身,从来不是“错”的。笔下的算式可以修改,纸上的字迹可以端正,但人之为人的根本,需要悉心呵护与引导。我们最根本的使命,是引他们走正途,学做堂堂正正的人。若人品有亏,纵有满腹经纶,其所能带来的破坏,或许更为深远。——学生只是做错了题,并未做错了人,不要呵斥他们,更不能体罚,我们要做到的是春风化雨和诲人不倦,守护作为“人”的本真,比纠正任何错题都更为根本。
“风会记得每颗种子的去向,正如大地记得所有弯腰拾穗的身影。”离开上述三个寨子,萨尔温江的风依旧在身后流淌,吹过古老的榕树,拂过青翠的蔗田,也萦绕在走过的每一寸山路。这风,带走了我们的足迹,却留下了关于未来与希望的讯息。那些关于招生数字的表格终将被填满,而更深的印记,是那些同行者朴素的坚守,是“树人”重于“解题”的信念在山谷间的回响。教育,如同这山间不息的新风,它并不能在瞬间改变地貌,却以最温柔也最坚韧的力量,年复一年,吹拂、浸润、雕刻着山野的灵魂。它相信每一粒种子的潜力,相信在时光的沃土里,总有新绿会迎着风,向着光,悄然萌发,终将连成一片滋养未来的森林。我们,便是那借风播撒希望的人,行走在有风的地方,守护着那些尚未完全展开的叶芽,静待果敢大地,书声与林涛共谱新的篇章。